- --
- --
- 校历
2024年11月7日下午,学校党委办公室携手西南联大博物馆,共同推动博物馆进校园,组织了以“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展览。此次展览为广大师生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爱国情怀,凝聚了全校师生共同构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本次展览深入展现了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与办学实践,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前赴后继的壮丽篇章,彰显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辉煌历程。从刘公岛上的“国帜三易”到南开园中的“爱国三问”,从当年先贤“中国不亡有我在”的豪言壮语,到今天“强国复兴有我”的使命担当,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心路和报国实践,为师生们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把稳了思想之舵,激励着他们传承先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将“爱国三问”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续写新的辉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校学生会成员 田晗锟:参观这次展览宣讲后,我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将“爱国三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我们需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其次,要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这种爱不仅仅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更是对国家发展道路、国家制度的认同和热爱。最后,无论是在自己的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为更好的中国而努力奋斗。在学习上,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在工作中,敬业奉献,为国家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在生活中,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形象。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回应“爱国三问”,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校学生会成员 秦绍卓: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伯苓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的经历。他在刘公岛目睹“国帜三易”后深受刺激后,创办了南开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的爱国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像张伯苓先生那样,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学生会成员 党国有:本次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了我对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行动方向。我们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气。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用青春和智慧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成员 保斯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享受着前辈们奋斗带来的稳定与繁荣。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的历程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情怀始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的重要纽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化,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成员 邓磊:“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讲解员的讲述中我想,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应做出时代答卷来回应这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的问下去,答下去。在此次爱国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份情感的厚重与崇高,也更加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上承载的使命与责任。爱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传承。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成员 黄晓倩:今天很荣幸参观了“从国帜三易到爱国三问”主题展览,参观完后,心中备受感慨。本次展览展现了张伯苓等一代知识分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故事。他们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身为一名津桥的学子,虽然我们远离市区,但学校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我们享受着优越的教学条件、安静的学习氛围。相比与西南联大学子们艰苦的教学设施,我们无疑是知足且幸运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能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在厚植家国情怀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