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校历
当前位置: 津桥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超级管理员 来源:

云南省教育厅: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 2016-2017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7〕86号)要求,我校全面总结了 2016-2017学年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现将总结情况报告如下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由昆明理工大学申办、云南省国有大型企业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经云南省教育厅审核、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本科(国有)独立学院。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务实创新和追求卓越”为办学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强化国际化办学,强化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培养“一专多能、一专多路”多样性应用型人才。同时推行学分制管理,开辟辅修第二专业,形成了8项菜单式培养模式(多证培养、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培养、国际交流培养、辅修第二专业培养、企业定向培养、交换生培养、本硕直通车),以满足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
    津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金色之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投资方新征空港经济区一千余亩土地作为新校区办学用地,现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学校力争在规模、质量、特色和品牌四个方面做大、做高、做精和做强,并按“十三五”规划加快建设步伐,为把我校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

办学定位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 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建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             以工为主,经、管、文、法、理多学科协同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型、工艺型、施工型、管理型、实务型”的高技术、高技能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国家,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外向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云南工业人才、中高层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学思 照 “五位一体 应用多样”、“多元融合 协同育人”、“多样培养 多 路成才”的思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多元融合 协同育人”的理念,构建校企融 合体系;以“多样培养 多路成才”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及结构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0440人,留学生6人,本科生比例100%。2017届毕业生共2256人,获毕业证书2243人,获学位证书2242人。毕业率99.42%,学位授予率99.38%。

(三)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专业调整的思路是: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云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需求,符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投资方的实践基地、 双师型教师资源优势以及投资方企业板块的拓展对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符合高等教 育规律、符合专业设置条件要求,加强学校工科特色与优势学科建设,适时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逐年扩大理工类专业比例,现有本科专业总数34个、本科招生专业总数31个、2017年新增专业2个(学前教育、知识产权)、停招专业3个(学前教育、汽车维修工程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法、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学校已建成一支由1名云岭教学名师、5名省级教学名师、老中青结合、专兼职结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能满足学校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016-2017学年,我校在校学生10440人,专任教师589人,生师比17.72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3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90%,其中具有教授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42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72.33%;专任教师中,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17%

(二)教学条件概况

1.校舍基本情况

学校高新校区建有教学主楼、行政楼、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 教室、语音室、专业实验室、模拟法庭、体育馆、运动场、网络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和教学基本设施。同时,投资方云南城投集团在昆明空港经济开发区新建功能齐全、设施相对完备的空港新校区,一期已于2016 年投入使用、二已于2017 年投入使用,目前高新、空港两校占地面积达1289亩。 学校高新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为170434㎡,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为94339㎡,包括:教室59568㎡、图书馆10487㎡、实验室、实习场所18023㎡、体育馆2645㎡、会堂3616㎡。学校空港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为287115㎡,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为117917㎡,包括:教室93057㎡、图书馆17901㎡、体育馆2658㎡、会堂430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2.5㎡。

2.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6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额:1967.68万元;生均标准:1994.4元。

3.实验室情况

目前高新、空港两个校区共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37/61间。现已建成电气信息类专业实验中心(含电工电路、网络、PLC现场总线技术、数字电路、网络等专业实验室),土建类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含测量、土力学、水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给排水、工程地质、CAD实训、BIM建模、建筑物理、建筑模型制作与展示等专业实验室),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室(ERP供应链、企业经营模拟、会计综合等专业实验室),以及图形处理专用机房、基于云计算技术的虚拟化机房,数字语音室等一批专业及公共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基本覆盖了全校所有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7个,达到了平均每个专业34个的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46万元,此外,各专业均进一步加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实训场所与实验设施,教学计划包括完善的实践环节;学校每年给各个专业足额划拨专款专用的实习实训经费,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34.97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98.34元,保证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按质按量完成。

4.图书信息资源情况

图书馆截至2016-2017学年末共有纸质资源44.7万册,可计入馆藏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共计33.11万册,两项合计77.8万册,生均图书75册。2016-2017学年,两校区图书馆共计接待读者4.4万人次,外借图书约1.9万册次。电子资源(CNKI)下载量为6.33万篇次。

图书馆文献资源及生均图书册数统计表

载体类型

文献类型

数据库名称

(册)

百分比

小计

电子资源

图书

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8,316

1.07%

42.54%

方正阿帕比电子书(本地镜像库)

250,078

32.13%

期刊

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72,724

9.34%

纸本资源

图书

纸质图书

439,364

56.44%

57.46%

期刊

期刊合订本

7,914

1.02%

合计

778,396

 100%

100%

生均图书册数

75

图书馆其它电子资源数据库统计表

载体类型

文献类型

数据库名称

篇数

百分比

单篇文献
(电子)

学位论文

CNKI中国博士/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847,917

7.33%

期刊论文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31,161,258

80.21%

会议论文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537,836

1.38%

报纸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4,303,177

11.08%

合计

38,850,188

三、教学建设及改革

(一)学科专业建设

1. 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校专业调整的思路是: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云南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需求,符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投资方的实践基地、 双师型教师资源优势以及投资方企业板块的拓展对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符合高等教

育规律、符合专业设置条件要求,加强学校工科特色与优势学科建设,适时设置和调 整专业结构,逐年扩大理工类专业比例。学校目前设置的34个专业中,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6个、校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34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19个,占专业总数的55.89%,理工类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6.13%,以工为主,经、管、文、法、理协调发展的专业学科结构与布局已经形成,专业与产业匹配度高,专业建设突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点。

2. 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

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工科为主, 文、法、经、管、理协调发展的专业学科结构已经形成。现有的 34 个专业中,有“电

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 2 个省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 “汽车服务工程”3 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此外学校自行立项建设特 色专业 6 个、校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1 个。土建类、经管类学科优势突 显、土木工程、建筑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优势专业办学特色明显,现已形成 了与学校类型和办学目标相符合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二)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方向,以适应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为导 向,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立足专业教育为主导, 强化应用、多样培养,构建了学校“一专多能、一专多路”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根 据学校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以“三大体系”(以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目 标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综合 素质和学科拓展为目标的素质培养体系)构建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理论教学体系打 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岗位技能培养,素质培养保证学生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和“转型发展规划”,对培养方案的 制定和修改程序作出严格规定,并认真执行。

2.培养方案特点

目前已完成的2016版培养方案,紧扣国家及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强化“一专多能、一专多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创业、互联网+、多样性培养、学分制改革”五位一体的指导思想,以基础课程改革、专业课程整合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互联网+课程的设置应用、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艺术素质培养、个性化多样性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在总结2011、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经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构建以工为主、经、管、文、法、理、教育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势,立足“联合培养、联合科研、联合共建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及自有教师对行业企业及学校双方实现双向服务、订单式培养企业对口人才”的建设理念,对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重新整合了课程设置和学分结构,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方案按照学分制管理要求,以实施转型发展试点、示范学校和优势特色本科民办院校项目为契机,强化“一专多能、一专多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扩大选修课课程及学分、适度减少必修课;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创新教育学分;充分体现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等方面均做了进一步要求,重点在基础课程改革、专业课程整合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互联网+课程的设置应用、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艺术素质培养、个性化多样性培养等方面实现较大突破。

3.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做实基础、做强精品为指导原则,推动课程建设。做实基础,即规范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简介、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规范、教材选用)确保开出的课程符合教学要求;做强精品,即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展示高质量课程,建设一批优质课程,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重构了课程体系。按照企业、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依照“专业(或专业方向)→目标岗位群→职业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的思路,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的行业教学资源,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与企业合作构建 “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特色教材。

选用优质、高水平教材;编写出版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反映我校最新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能体现出我校办学特色的教材,建立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高等教育教材体系。

4.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2016-2017学年共开设课程1171门,公共选修课开设52门。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3.3%,外语1.97%  法学1.23%  管理5.94%  经济(保险国贸)1.108%  理工13.05%,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3.55%,外语2.493% 法学1.416% 管理7.511%   经济(保险国贸)0.924% 理工11.21%

思政类课程课堂教学规模控制在100人左右,数学类课程课堂教学规模控制在60-80人左右,外语类课程课堂教学规模控制在45人以内,专业类课程一般情况下以行政班作为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60-70人左右。

5.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综合检验,学院要求选题要注重与社会、生产、科研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注重更新;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饱满的工作量(毕业设计题库每年更新充实)。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类型主要包括工程设计类、工程技术研究类、社会问题研究类、软件开发类等,部分题目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生产、实验室技术开发等实际密切结合,部分专业(如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题目100%来自于实际工程,数据源于建设单位。学校坚持日常多种手段的教学质量检查,特别是专门分类制订了严格、详细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手册》,从指导教师资格审查、题目申报与审查核准、开题报告与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答辩检查、规范性检查到最后的归档抽查、优秀论文查重,整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检查,确保了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性与质量符合本科层次的培养要求。

6.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学校制定了《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课程建设规划(2011-2015 年)》,明确 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实施计划、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主要措施。

(2)学校课程建设注重精品、注重培育、注重特色。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过程 中,首先以校级立项为起点,遴选、培育精品,推进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双语示范 课程、省级精品视频课程。

(3)学校倡导实务课程聘请行业一线双师型教师讲授,如法学专业《法校审判 实务》课程全部由昆明西山区法院的法官讲授,课程内容以实际案例的立案、审理和 判决为主,互动较好,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好。探索专业实务系列课程由学校 与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单位联合进行,如酒店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概论》、《酒店人力 资源管理》、《酒店仪容仪表》等一系列应用课程均在五星级的昆明洲际酒店由学校教 师与酒店方高层管理人员讲授,应用性、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好。

(4)重视网络资源建设 教学管理网络化。正方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网上选课、成绩与学分查询、课表查询、学籍管理、课程与考试安排、成绩提交与管理等整个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网络课程建设。分层次建设网络课程系统,目前建成了包含三个层次的网络课程系统: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课程、省级双语示范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 立项的一般网络课程。目前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网络课程共计 15 门。学校现已投入使用的无纸化网络考试课程有:“信息处理技术”、 “C 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语言 C”、“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以课内实践环节(实验、实习、设计)为主干,以课外 实践(包括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论文、专业技能证书等)、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构 成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基本成熟,课内实践强化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课外实践与创新 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 密切联系,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

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学业安排灵活自主。学校 2009 年第一批获得云南省高校 学分制管理试点单位;2013 年学校在全省民办高校中首家获准实施按学分收费。最近 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教学的软、硬件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管理、推进选 课选师、按学分收费、课程重新学习、弹性学制等一系列的学分制改革,成效显著

单定制式联合培养。为理想集团、昆明洲际酒店等大型企业或行业定向培养学

生。

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从课程建设、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分管理等各个方面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学校目前有近 2000 余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和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创业一条街。2015 年成立了青年创新创业战略联盟、云南省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会组织开展我校第十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创业团队参加云南省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现网上报送项目248项,经遴选推荐到省级复赛项目48项;参加云南省第六届创新创业大赛、省市级“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春城创业荟等各类赛事,共计获得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1项,优秀奖1项;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13项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国家级立项。

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或带领创业团队外出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政策宣讲、创业培训、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及交流会等活动20场;组织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2期,共计300名学生培训合格并取得证书。

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校以“四个合作”为主线,产教融合、校企联盟, 全面搭建多元合作的新平台,先后与投资方云南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云南城投)、国资委及下属企业、理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洲际酒店、中国电 信集团、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伍达天企业、昆明易事达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 昆明市西山区法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昆明市政府泛亚交通物流研究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校政、校校及校研合作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同时还是“云南省国资委干部培训基地”。各大专业集群逐步与相关的科研院所、政府职 能部门、相关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对口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在订单订制联合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企实验室、共建校内实训室、双师型教师授课及指导学生创业就业、联合科研、青年教师实践锻炼、企业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干部培训等方面全面融合,实现企业业务与学校培养的融合提升,逐步实现学校和企业、 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酒店管理专业与昆明洲际酒店签订了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协议,按照“3+1”的 方式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按照实际岗位的需求专门设置了《饭店管理 概论》、《酒店成本控制》、《酒店客房管理》、《饭店服务心理学》等近 20 门专业课程

8.教学模式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

围绕技能培养重构课程体系,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学 中推进真实案例、真实任务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毕业设计(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生产、技术开发等实际密切结合,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 部分专业(如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题目 100%来自于实际工程。

把“互联网+”的理念引入课堂,结合虚拟仿真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教学中虚 拟仿真环节的比例逐步增高。推进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建设,所有校级、省级精 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全面开展网络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已经成熟并投入使用的网络 课程共计 15 门。逐步引入部分高水平的慕课资源,在有效提升教学资源质量的同时 促进自身的慕课、翻转课堂建设。

9.学生体测情况

2016—2017学年共上报学生体质测试人数8823人。其中优秀26人,优秀率0.3%;良好525人,良好率5.95%;及格647人,及格率73.4%

(三)科研建设

学校通过加强科研制度建设,激励科研工作,促进了学校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改 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强化教师的科研参与意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科研项目,我校制定了相关科研政策,为我校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提供了制度依据及相关政策支持。2016-2017学年科研获得云南省教育厅第五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立项1项,省厅级立项8项,项目经费90万元;发表论文171篇,其中SCI 1篇、EI 7篇、CPCI 49篇,B5篇,C59篇;出版著作7部,编写教材14部,专利3项。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创新合作办学机制与管理体制改革

1.创新合作办学机制

由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城投)联合 签定了《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 程》;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学校制订了《大学章程》,明 确了申办方、投资方和办学方的责、权、利关系。近年来,学校立足“联合培养、联 合科研、联合共建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及自有教师对行业企业及学校 双方实现双向服务、订单式培养企业对口人才”的建设理念,先后与云南城投及其下 属 11 家二级公司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联盟;与理想科技集团有限公 司、昆明洲际酒店、中国电信集团云南分公司、西山区法院、金蝶软件(中国)有限 公司、昆明怡美天香置业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或行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战 略合作伙伴协议”、 “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真正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行业 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企业业务与学校培养的融合提升,培养企业转型升级需要 的高技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了学校党委会,学校党委发挥政治核

心作用,保障学校依法办学。学校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党委会等决策机构,建立 和健全了党、团、学、工会组织。学校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深化管理 体制改革,实行督教、督学、督导、督办、督管的“五督”制度,推进教学管理、学 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校园安全保卫管理改革。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教 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学和管理的方案论证、意见征询、信息反馈和检查督导的专门 机构,直接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订、评审以 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指导,维护了学校的稳定与良性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机 制,确保了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1.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合理

学校建立和不断完善“三级管理、三线监控、四查、六评教、一标准系统、一评 优”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级管理 学校、二级学院(部)、教研室实验室三级教学管理和监控,明确教学 质量监控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及其分工。

三线监控 教学工作线、学生工作线、教学督导辅助工作线的监控,确定教学质 量监控的运行过程和执行主体。

四查监控 坚持开展常规的开学第一周教学秩序情况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 教学及考试检查和不定期的专项检查(如试卷规范性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性及质 量检查等)。

六评监控 开展领导评教、专家及社会评教、督导评教、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和 班主任(辅导员)评教。通过“四查”和“六评”具体落实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提 供教学监控的信息和依据,反映教学质量的最终效果。

标准系统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评价标准系统”,全面、系统、详 细制定了教学七大主要环节和教学管理十大环节的质量标准及要求,便于督导监控、 检查、评价、保质。

一评优 每学年坚持利用评教结果,综合评价、评选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2.教学运行过程的动态监控活动正常

为了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环节及各课程科学、有规律地进行,维护稳定正常 的教学秩序,学校建立了严格、完善的停课、调课、补课、代课等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3.建立教育教学评估机制,反馈与改进效果良好

以目前已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系及学校运行多年的质量监控体系为基础,以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监控与评价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了监控环节,细化评价标准,完善了考核制度,不断推进完善原有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适应转型发展对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为了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环节及各课程科学、有规律地进行,维护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建立了严格、完善的停课、调课、补课、代课等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坚持日常多种手段的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教师每次课进行点名,课后立即将教学情况反馈表交指定地方,由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及时收取后汇总相关数据到教务处,教务处统计整理上报学校领导、督导室、学工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每4周召开院部主任、教学秘书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反馈近期教学情况;适时召开学生及外聘教师教学座谈会,听取教学意见并及时处理。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攻读研究生情况。

 我校2017届毕业生26人考取国内研究生,16人出国留学。占毕业生总数的1.87%。

(二)就业情况

我校2017届毕业生共计2246人,截止2017年11月30日,就业率为98.22%,其中自主创业15人,应征入伍12人,升学和出国留学42人,机关41人、事业单位143人,国有企业261人,其他企业就业1699人,三资企业8人,城镇社区5人,其他19人。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通过组织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采取企业回访、企业问卷调查、毕业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掌握企业和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通过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以上调查项目中均感到较满意,整体满意度71.19%。

(四)毕业生成就

    2017届2246名毕业生中116名毕业生被评为“2017年云南省优秀毕业生”,15人实现自主创业。通过组织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采取企业回访、企业问卷调查、毕业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掌握企业和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通过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以上调查项目中均感到较满意,整体满意度为71.19%

六、特色发展

(一)瞄准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学科交叉融合、产教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紧扣国家及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强化“一专多能、一专多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创业、互联网+、多样性培养、学分制改革”五位一体的指导思想,以基础课程改革、专业课程整合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互联网+课程的设置应用、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艺术素质培养、个性化多样性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建筑工程类专业集群瞄准建筑行业“装配式”建筑新工艺,引入“BIM”模型设计应用新理念,聚“卓越人才培养”、“BIM技术”培训、“工程示范中心”建设等多个项目共同推进,形成了集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成果综合应用为一体的完整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根据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课程与再造,构建了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的工程图学模块、规划学与规划设计模块、建筑学与建筑设计模块、力学模块、材料与构造模块、结构与设计模块、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模块、测量学模块、经济与管理模块、建设法规模块等模块课程体系。

“基于BIM技术的联合毕业设计” 分别从建筑、城规、土木、给排水四个专业抽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联合设计小组,以在建的实际工程项目为真题,在指导教师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了真实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核算与管理等工程实践应用任务。联合设计的题目来自深度合作企业在建的实际工程项目,实现了与工程实际的无缝对接,使参与的同学没跨出校门就得到真实的工程实践锻炼,提升了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前沿新技术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及工程创新精神,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电气信息类专业集群以“专业导向、分段交融,3+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采取 “校内模拟仿真、校外工程实训”相结合,虚实双基的培养模式,在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专业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酒店管理专业与高星级酒店联合实施订单式培养,学校教基础、企业教技能、实境练本事,校企双方教师对学生进行岗位需求的全方位培养,毕业论文题目来自合作企业,指导教师来自合作企业,培养的学生服务于合作企业,在合作企业实现了高的就业率。

(二)规范的全过程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监控与评价体系。

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指导教师的遴选与资格审查—题目申报及双向选择—开题—论文撰写—中期检查—交叉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成果归档—优秀论文的遴选、查重、选编等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监控,进一步完善了配套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与管理、监控、检查与评价体系,确保了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的提升;同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与管理、监控、检查与评价体系,为今后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推进转型发展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学校多年来坚持在学科专业特色化发展原则下的“一专多能、一专多路”培养模 式,特别是转型试点高校建设项目进展近一年来,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明显 的进展,但与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校优势与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多元融合、联合培养的广 度与深度还不够均衡,产教融合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专业、行业 特点不够鲜明

2.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目前学科不平衡、层次不平衡,文多理少,短期实习多, 长期交换少,还是以经管、外语类文科专业为主,大部分理工科专业走出去的步伐还

有待加快

3.办学条件建设方面,主动争取到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少,融资渠道不足; 在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上还需加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实 践教学队伍建设。

4.实践教学,特别是对应行业、企业岗位标准的技能训练水平与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资金投入暂时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而实践平台与硬件条件的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需要的资金投入巨大。

(二)改进的措施

1.建好核心专业,打造优势专业集群。以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战略为契机,明确以“强化土木工程为核心的建筑工程类优势专业集群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为核心的经济管理类优势专业集群,培育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核心的电气信息类 重点专业集群,集成新建以汽车服务工程为核心的交通汽车类专业集群,拓展语言法 学类专业集群,体现支撑社会相关产业升级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支持投资方云南城 投集团公司企业板块发展”。

2.强化投资方云南城投集团公司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优势,推进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结合投资方的行业特点和专业建设实际,推进学校与云南城投集团公司下 属企业及合作企业紧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 开发课程,共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通过“定向培养、定向就业”,解决企业招聘人 才难、留住人才难等问题。加强与理想集团、伍达天企业、中兴集团等著名民营企业 订单定制式联合培养的深度与广度。

3.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企业职业和岗位能力需求与岗位标准,依照“专业(或专业方向)→目标岗位群→职业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的思路打破学科型课 程体系设置,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的行业教学资源,突出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与企业合作构建 “职业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专业课程 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特色 教材。

4.校企合作育人,建设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以专业群建设为平台,围绕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 设。

5.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引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结合高等教育的管理 规律,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网络、完善一套体系、健全一套制度” 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6.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与先进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培养本科应用型 人才;巩固已经形成的与泰国兰实大学合作的“3.5+1.5”本硕连读;与泰国清迈大 学合作的“2+2”本科双专业合作,“推荐全额奖学金研究生”,与泰国农业大学的短 期交流项目,以及美国特洛伊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英国斯旺西

大学等的合作项目,多渠道积极搭建国外学历教育平台。

7.多样养,推进我校养特色以现有省级“卓越土木工程”、“卓越建筑学”、“卓越汽车服务工程”三个专业及校级“卓越法律人才”为基础,进一步实施 “卓越人才计划”,进行“精英”人才培养。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和国内交换生平台; 积极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园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业;保障专业教育与职业证书考试结合,积极申报各类社会考点和培训点,为学生搭建考证平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8.完善创新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以云南城投公司及产学研合作企业为平台,推动多元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行业和企业参与的津桥学院发展联 盟,提升政府和企业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水平;成立学校产学合作教育指导中心,通过 与主要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校企信息员联系沟通制 度、校企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制度、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制度、企业人员到 学校兼课制度、专兼职教师联系制度、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 推荐(接受)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大行业企业参与我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各项 工作力度,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

9.学校和投资方将进一步合理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实施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在新校区建设同时,稳步推进 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室自建自足,确保实验开出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0.学校将不断主动争取政府及投资方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拓展融资渠道,持续不懈地推进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2017年125